首页> 校园生活> 校内新闻
珍爱生命 远离“网贷”
2019-02-13
      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网贷"这个词,最近关于"网贷"的事件频频播出,例如: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小郑(化名)留给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段语音。3月9日,他因无力尝还来自大学生借贷平台的58.95万巨款,最终选择在山东青岛跳楼自杀。这是一个可悲的例子,现在"网贷"的外衣情况百出,有不良贷、多头贷、高利贷、网络贷款等。
      门槛低
      零担保、零抵押、零利息……纵观各种校园网贷,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消费是大多数校园网贷的主要原因。这些不法分子利用高校学生社会认知能力较差,防范心理较弱的劣势,提供短期、小额贷款。仅凭学生证、身份证、银行卡放款,网贷机构只核实学生身份的真实性。过低的门槛使得校园网贷行业呈现出严重的丛林特征,迎合了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信用消费、分期付款消费观念。
      无法抵制消费诱惑
      许多学生最开始接触网贷都是因为虚荣心、攀比心理,想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物品,父母又不同意支付购买,所以想通过分期付款或者小额贷款达到目的。但是就是这种不良的消费行为,使得学生的"胃口"越来越大,贷款越来越多。最终不堪重负,走上不归途。
      法律意识淡薄
      首先,许多借贷平台的借贷说明含糊不清,搞文字游戏,许多学生根本没有看清楚条款就急忙借贷。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教师王宇分析说:校园网贷的虚假宣传让学生误认为能还得起,而且手续简便,几乎没有风险示。而这侵犯了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知情权。
      为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学生"防骗意识、强化理性消费"的自我教育力度,本周四开始,我校组织各班陆续开展 "远离校园不良网贷" 主题班会 。
首先,各班观看校园网贷的视频,通过这些真真切切的案例,学生们充分的感受到:原来这些事情离我们很近!我们不容忽视!



      最后,班主任做出总结:现在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作为当代学生,要增强自身辨别能力,更要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切勿盲目攀比跟风消费。同时也要提高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上一篇: 技能大赛,硕果累累!

下一篇: 我校3+2专业与多所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